水利电力部印发《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5:08:45   浏览:846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水利电力部印发《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意见》的通知

水利电力部


水利电力部印发《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意见》的通知

1987年9月18日,水利电力部

根据劳动人事部人培〔1987〕16号发布的《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和劳人培〔1987〕19号贯彻《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的几点意见,我部制定了“水利电力部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和“水利电力部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实施意见”。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实行技师聘任制度,是在高级技术工人中实行技术职务的一项重要政策。对鼓励工人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术素质,稳定工人队伍,发挥高级技术工人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展开。望将执行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及时告部劳动工资司。

附1:水利电力部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适应水利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鼓励工人钻研技术,稳定技术工人队伍,发挥高级技术工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人队伍的技术素质,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技师是在生产岗位上高级技术工人中设置的技术职务。技师的职务名称可按水利电力生产、建设的专业(工种)确定,如汽轮机检修技师,电气安装技师等。
第三条 技师的任职条件:
(一)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技工学校或其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或经过自学,职业技术培训,达到同等学历水平。
(三)具有本工种技术等级标准中高级工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够解决本工种关键性的操作技术和生产中的工艺难题。在发电、供电、送变电、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修造等复杂设备的安装、检修、维护、运行、调试以及事故的防止和排除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五)刻苦钻研技术,具有传授技艺、培训中、高级技术工人的能力。
第四条 实行技师聘任制的工种范围
(一)原则上为一九七九年原电力工业部颁布的《电力生产与火电建设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水电建设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原水利部颁布的《水利水电建设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技术等级为七级和八级的技术工种(具体工种名称附后)。
(二)由其他行业部门归口管理并列入技师聘任范围的工种。
第五条 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
(一)部对各电管局、直属省电力局、水电建设局、物资局、流域机构等综合主管部门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原则上按占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总数的百分之二进行宏观控制,同时参照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进行综合平衡,区别对待、合理审定。所属基层企、事业单位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由各主管部门根据各单位技术工人密集程度、技术工人素质情况企、事业特点等不同情况,在不突破部核定的宏观控制指标限额内按技师占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进行双指标核定。
(二)各综合主管单位,部直属企、事业单位(指部计划单列单位)。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及相应的增资指标由部审批。
第六条 技师的考核、评审和聘任
(一)各电管局、省电力局、水电建设局、流域机构、物资局等主管单位及其所属单位分别成立技师评审委员会和技师考评委员会。技师评审,考评委员会由主管领导负责,由劳动人事、生技、教育、工会等部门组成,并要有一定数量的高级技术工人或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二)技师聘任必须严格考核,认真评审,坚持标准,确保质量。
(三)申请技师由本人提出,所在基层单位(车间、分厂、分公司、工地)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者,填写技师考核评审表向考评委员会推荐。
(四)由所在单位技师考核评审委员会或工人技术考核委员会组织各专业考评小组具体负责考试和考核,并提出考评意见。
经单位主管领导签注意见后,连同全部考核材料一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技师评审委员会审批。
(五)经上级主管单位评审委员会审批合格者,发给技师考核合格证书,取得技师考核合格证书的,由所在单位行政领导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比例限额内进行聘任,并颁发技师聘任证书,签订聘约,聘约要规定聘任期限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及辞聘、解聘、违约责任等事宜。
第七条 技师的待遇
被聘任的技师,实行职务津贴。职务津贴一般为每月十五元至二十五元,津贴标准一般可按十五、二十、二十五元三个档次发放。综合单位聘任技师所需的增资额一律不得突破部下达的增资指标。
被聘任技师可享受本单位工程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福利待遇。
第八条 技师的管理
(一)技师属于工人编制,仍按工人管理。
(二)被聘任的技师不脱离本工种的生产岗位,离开本工种生产岗位从事其他工作时,不再享受技师职务津贴和其他有关福利待遇。
(三)技师的聘任期限一般为三至五年,工作需要可连聘、连任。
第九条 各电管局、直属省电力局、水电建设局、流域机构、物资局等综合主管单位,可根据本规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部备案。
第十条 本规定适用于水利电力部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水利电力部。
水利电力部企、事业单位实行技师聘任制工种范围
火电厂燃料、锅炉、汽轮机、化学运行与检修专业
--------------------------------------------------------------------------
|序 | | ||序 | | |
| | 工种名称 |等级 || | 工种名称 |等级 |
|号 | | ||号 | | |
|----|------------------|------||----|--------------------|------|
|1 |燃料运行工 |2--7||11|汽轮机检修工 |2--8|
|----|------------------|------||----|--------------------|------|
|2 |燃料检修工 |2--7||12|汽轮机本体检修工 |2--7|
|----|------------------|------||----|--------------------|------|
|3 |锅炉运行工 |2--8||13|汽轮机调速系统检修工|2--7|
|----|------------------|------||----|--------------------|------|
|4 |锅炉检修工 |2--8||14|汽轮机水泵检修工 |2--7|
|----|------------------|------||----|--------------------|------|
|5 |锅炉本体检修工 |2--7||15|汽轮机管道阀门检修工|2--7|
|----|------------------|------||----|--------------------|------|
|6 |锅炉转机检修工 |2--7||16|水化验工 |2--7|
|----|------------------|------||----|--------------------|------|
|7 |锅炉管阀工 |2--7||17|油化验工 |2--7|
|----|------------------|------||----|--------------------|------|
|8 |锅炉瓦工 |2--7||18|化学检修工 |2--7|
|----|------------------|------||----|--------------------|------|
|9 |汽轮机运行工 |2--8||19|化学仪表检修工 |2--7|
|----|------------------|------||----|--------------------|------|
|10|燃气轮机机电运行工|2--8|| | | |
--------------------------------------------------------------------------
火(水)电厂电气、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运行与检修专业
----------------------------------------------------------------------
|1 |电气运行工 |2--8|4 |热工仪表检修工 |2--8|
|----|----------------|------|----|--------------------|------|
|2 |电机检修工 |2--8|5 |热工自动装置检修工 |2--8|
|----|----------------|------|----|--------------------|------|
|3 |变配电检修工 |2--8|6 |程序控制工(计算机)|2--8|
----------------------------------------------------------------------
火电厂起重、焊接金属试验、热处理、制氧专业
----------------------------------------------------------------------
|序 | | ||序 | | |
| | 工种名称 |等级 || | 工种名称 |等级 |
|号 | | ||号 | | |
|----|----------------|------||----|------------------|------|
|1 |起重工 |2--8||4 |无损检验工 |2--8|
|----|----------------|------||----|------------------|------|
|2 |电焊工 |2--8||5 |热处理工 |2--8|
|----|----------------|------||----|------------------|------|
|3 |火焊工 |2--8||6 |制氧工 |2--7|
----------------------------------------------------------------------
水电厂运行与检修专业
----------------------------------------------------------------------------
|1 |机械运行工 |2--8|5 |调速机检修工 |2--8|
|----|----------------|------|----|--------------------------|------|
|2 |机械检修工 |2--8|6 |水工观测工 |2--7|
|----|----------------|------|----|--------------------------|------|
|3 |发电机检修工 |2--8|7 |水力机械运行、维护、检修工|2--7|
|----|----------------|------|----|--------------------------|------|
|4 |水轮机检修工 |2--8|8 |水工检修维护工 |2--7|
----------------------------------------------------------------------------
火电厂锅炉、汽轮机、电气安装专业
--------------------------------------------------------------------------
|1 |锅炉安装工 |2--8|5 |管道安装工 |2--8|
|----|----------------|------|----|------------------------|------|
|2 |锅炉机动钳工 |2--8|6 |电气安装工 |2--8|
|----|----------------|------|----|------------------------|------|
|3 |锅炉砌砖保温工 |2--8|7 |热工仪表自动装置安装工 |2--8|
|----|----------------|------|----|------------------------|------|
|4 |汽轮机安装工 |2--8|8 |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试验工|2--8|
--------------------------------------------------------------------------
送变电安装专业
--------------------------------------------------------------------
|序 | | |序 | | |
| | 工种名称 |等级 | | 工种名称 |等级 |
|号 | | |号 | | |
|----|----------------|------|----|------------------|------|
|1 |送电架设工 |2--8|3 |变电二次线安装工 |2--8|
|----|----------------|------|----|------------------|------|
|2 |变电安装工 |2--8| | | |
--------------------------------------------------------------------
线路、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
--------------------------------------------------------------------
|1 |线路工 |2--8|7 |配电变压器检修工 |2--8|
|----|----------------|------|----|------------------|------|
|2 |电缆工 |2--8|8 |调相机检修工 |2--8|
|----|----------------|------|----|------------------|------|
|3 |内线安装电工 |2--7|9 |电气试验工 |2--8|
|----|----------------|------|----|------------------|------|
|4 |变电运行工 |2--8|10|继电保护工 |2--8|
|----|----------------|------|----|------------------|------|
|5 |变电检修工 |2--8|11|电气仪表工 |2--8|
|----|----------------|------|----|------------------|------|
|6 |主变压器检修工 |2--8| | | |
--------------------------------------------------------------------
通讯、远动及营业用电专业
--------------------------------------------------------------------
|1 |远动自动化工 |2--8|5 |通讯值班工 |2--8|
|----|----------------|------|----|------------------|------|
|2 |通讯线路工 |2--8|6 |用电监察工 |2--8|
|----|----------------|------|----|------------------|------|
|3 |电力载波通讯工 |2--8|7 |电度表校验工 |2--7|
|----|----------------|------|----|------------------|------|
|4 |无线电通讯工 |2--8|8 |电度表修理工 |2--7|
--------------------------------------------------------------------
建 筑 专 业
--------------------------------------------------------------------
|序 | | |序 | | |
| | 工种名称 |等级 | | 工种名称 |等级 |
|号 | | |号 | | |
|----|----------------|------|----|------------------|------|
|1 |模板木工 |2--7|8 |油漆工 |2--7|
|----|----------------|------|----|------------------|------|
|2 |钢筋工 |2--7|9 |潜水工 |3--8|
|----|----------------|------|----|------------------|------|
|3 |水电混疑土工 |3--7|10|风钻工 |3--7|
|----|----------------|------|----|------------------|------|
|4 |钻探灌浆工 |2--7|11|水电支撑工 |2--7|
|----|----------------|------|----|------------------|------|
|5 |冲击钻工 |2--7|12|支模工 |2--7|
|----|----------------|------|----|------------------|------|
|6 |修锯工 |2--7|13|架子工 |2--7|
|----|----------------|------|----|------------------|------|
|7 |泥瓦工 |2--7|14|线路工(铁道) |2--7|
--------------------------------------------------------------------
电站机电安装专业
--------------------------------------------------------------------
|1 |水轮机安装工 |2--8| 7|金属结构安装工 |2--8|
|----|----------------|------|----|------------------|------|
|2 |水轮发电机安装工|2--8| 8|起重安装工 |2--8|
|----|----------------|------|----|------------------|------|
|3 |配电安装工 |2--8| 9|焊工 |2--8|
|----|----------------|------|----|------------------|------|
|4 |变电安装工 |2--8|10|电气试验工 |2--8|
|----|----------------|------|----|------------------|------|
|5 |卷线安装工 |2--8|11|仪表修理工 |2--8|
|----|----------------|------|----|------------------|------|
|6 |管路安装工 |2--8|12|无损探伤工 |2--8|
--------------------------------------------------------------------
施工机械运转、修理专业
----------------------------------------------------------------------
|序 | | |序 | | |
| | 工种名称 |等级 | | 工种名称 |等级 |
|号 | | |号 | | |
|----|------------------|------|----|------------------|------|
|1 |轮机工 |2--7| | | |
|----|------------------|------|----|------------------|------|
|2 |采砂船工 |2--7| | | |
|----|------------------|------|----|------------------|------|
|3 |筛分楼运行工 |2--7| | | |
|----|------------------|------|----|------------------|------|
|4 |混凝土拌合运行工 |2--7| | | |
|----|------------------|------|----|------------------|------|
|5 |电动机械运转工 |2--7| | | |
|----|------------------|------|----|------------------|------|
|6 |汽车修理工 |2--8| | | |
|----|------------------|------|----|------------------|------|
|7 |施工机械安装修理工|2--8| | | |
----------------------------------------------------------------------
施工机电专业
--------------------------------------------------------------------
|1 |内线电工 |2--8|6 |通讯机务工 |2--8|
|----|----------------|------|----|------------------|------|
|2 |外线电工 |2--8|7 |通讯线务工 |2--7|
|----|----------------|------|----|------------------|------|
|3 |电气修理工 |2--8|8 |压缩机工 |2--7|
|----|----------------|------|----|------------------|------|
|4 |变电运行工 |2--8|9 |管路工 |2--7|
|----|----------------|------|----|------------------|------|
|5 |直流电工 |2--7| | | |
--------------------------------------------------------------------
机械修配专业
--------------------------------------------------------------------
|序 | | |序 | | |
| | 工种名称 |等级 | | 工种名称 |等级 |
|号 | | |号 | | |
|----|----------------|------|----|------------------|------|
|1 |车工 |2--8| 8|热处理工 |2--8|
|----|----------------|------|----|------------------|------|
|2 |铣工 |2--8| 9|模型工 |2--8|
|----|----------------|------|----|------------------|------|
|3 |磨工 |2--8|10|铸造工 |2--8|
|----|----------------|------|----|------------------|------|
|4 |钳工 |2--8|11|熔炼工 |2--7|
|----|----------------|------|----|------------------|------|
|5 |刨工 |2--8|12|板金工 |2--7|
|----|----------------|------|----|------------------|------|
|6 |锻工 |2--8|13|内燃机修理工 |2--8|
|----|----------------|------|----|------------------|------|
|7 |铆工 |2--8| | | |
--------------------------------------------------------------------
水 文 专 业
--------------------------------------------------------------------
|1 |水文勘测工 |2--8| | | |
--------------------------------------------------------------------
说明:表中所列工种仅按几大专业工种分类列出,其他专业(如水利、土建等)与之相同的工种未重复单列,凡同类工种均可按此执行。

附2:水利电力部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实施意见
根据劳动人事部发布的《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度的暂行规定》,我部决定在部属企、事业单位分步实施技师聘任工作,并拟定了《水利电力部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度的暂行规定》。为搞好技师聘任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指导思想
(一)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密切结合当前水利电力战线的各项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
(二)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工人立足本职,钻研技术,促进岗位成才,稳定工人队伍,提高工人队伍的技术素质。
二、技师的任职条件
(一)任职条件是技师考核的主要依据,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业绩和实际操作水平。在《暂行规定》中明确的任职条件的基础上,各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各专业工种的具体要求,将任职条件具体化、定量化、准确化。
(二)对水、火电、送变电基本建设第一线和艰苦地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在任职条件掌握上可考虑实际情况,根据生产岗位需要考核、评审和聘任,以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为水利电力生产建设做出贡献。
三、聘任技师的工种范围
最高技术等级属于七级及七级以上的技术工种方能列入技师聘任的范围。
最高技术等级为七级及七级以上技术工种中现工资级别(指标准工资)已达到七级及以上的技术工人才能做为聘任的对象。
个别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经考试、考核确已达到七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并符合其他任职条件者可破格聘用。
首批聘任,应从严掌握,工种范围确需个别调整的应报部审批。
四、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
部对综合主管单位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原则上按占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总数的2%进行宏观控制,同时参照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进行综合平衡,区别对待,合理审定。
各综合主管单位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最终不得突破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总数的2%和高级技术工人总数的12%。
所属基层单位的比例限额由各主管部门,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技术工人队伍素质、人员结构比例及其企业规模、生产特点、技术密集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在不突破部核定的宏观控制指标限额内,采取双指标控制的办法,分别核定。
首批聘任,要求各综合单位先分别按照占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总数的1.5%和占高级技术工人9%的比例限额掌握。待取得经验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分期分批扩大限额。
五、技师聘任的审批权限
技师申请由本人提出,基层单位推荐,经所在单位工人技术考评委员会考核、评审,报经上级主管部门设立的技师评审委员会审批。审批合格者,颁发技师考核合格证书(技师考核合格证书由劳动人事部统一印制)。
基层单位行政领导(厂长、经理)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比例限额在取得合格证书的技术工人中进行聘任(聘书由部统一印制)。
首批聘任,资格审批与聘任数量按等额掌握。
六、技师的考核
考核是搞好整个技师聘任工作的中心环节,首批聘任要起到示范和标杆作用,考评委员会的成员必须由技术精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员组成。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技师的任职条件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和严密的考核程序。
考试、考核要按专业统一的试题和操作规定进行。对应聘技术工人应从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工作考绩(含劳动态度、工作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考试、考核。考核成绩的评定一般以理论知识成绩占30%左右,实际操作成绩占40%左右,工作考绩成绩占30%左右掌握为宜。
考核成绩存入工人技术档案,做为工人晋级或晋升技师的重要依据。
属于其他行业部门归口管理并列入技师聘任范围的工作,则按照其他行业部门规定的技师技术(业务)考核标准执行。
七、技师的职务津贴和福利待遇
各主管部门可按我部《暂行规定》中确定的技师职务津贴发放档次和部核定的增资指标分别核定所属基层单位的职务津贴总额指标。对部核准给各主管部门的增资指标,企业列入成本机关、事业单位列入工资总额计划。
被聘任技师可享受本单位工程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福利待遇。
被聘任技师从受聘之月起享受技师职务津贴和有关福利待遇。解聘和脱离技师职务岗位的,不再享受技师职务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
八、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
各电管局、直属省电力局、水电建设局、物资局、流域机构等综合主管部门,应按我部(暂行规定),分别制定本单位实行技师聘任制的实施细则。
其内容包括:各单位根据生产和实际需要设置的技术职务名称及其职责,实行的工种范围,技师的技术(业务)考核标准,以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为基数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任职期限,技师职务津贴标准和福利待遇,技师的考核评审和组织领导等。
各主管单位制定的实施细则,须报部备案。
实行技师聘任制的工作,由各主管单位的劳资部门(或劳动人事部门)综合管理、组织实施。
九、技师评审委员会的组织办法
(一)各级评审委员会(含基层单位考评委员会),一般由七至十五人组成,专业考核评审小组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
评审(考评)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任期为三至五年。评审(考评)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
(二)评审(考评)委员会至少要有三名群众公认、确有特殊技能和技术专长的高级技术工人(7--8级以上)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三)评审(考评)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评审(考核)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对任职资格的评审,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投票时出席委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全体委员的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十、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步骤
实行技师聘任制一般要经历准备、考核评审、聘任、总结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各级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学好技师聘任的有关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掌握政策。
(2)建立技师评审委员会考核委员会、专业考评小组和办事机构。
(3)定岗位、定职责、定结构比例、定任职条件,按聘任技师的比例限额进行增资测算。
(4)详细调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掌握本单位各工种各等级技术工人的现状和基本情况。
(5)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本单位实行技师聘任制的实施细则,技术考核标准和考核、评审办法。
(二)考核评审阶段:
(1)进行动员。讲明实行工人技师聘任制的目的意义,技师的职责,任职条件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
(2)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意见,听取反映。
(3)本人申请,基层单位考核推荐。基层单位根据本人申请和设置的技师职务岗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荐人选。
(4)进行考核评审。
A.对工人技师职务进行任职资格的评审;
B.申请人提供考核评审所需要的全部资料;
C.对申请技师职务并具备任职资格者进行应知、应会考试,考核;
D.按评审权限,对申请技师职务者写出考核评审意见。
(三)聘任阶段:
取得技师考核合格证书的技术工人由所在单位行政领导在上级规定的比例限额内进行聘任,并同被聘任的技师签订聘约,规定聘任期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辞聘、解聘、违约责任等事宜。同时,确定技师的津贴标准,颁发技师聘任证书(技师聘任证书由部统一印制)。
(四)总结阶段:
(1)对聘任范围内的技术工人情况分别按工资级别、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技师岗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2)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技师聘任工作的意见,并做好未聘人员的思想工作。
(3)写出实行技师聘任制工作的书面报告,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十一、实行技师聘任制的进度安排
(一)我部确定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在望亭发电厂、刘家峡水电厂、沈阳电业局、山东电力建设一公司、第七水电工程局先行试点的五个单位的技师聘任工作,拟于九月底以前结束。
(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七月中旬开始,企业技师聘任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同时展开。并选择黄委、海委两个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以便为明年事业单位全面辅开提供经验和办法。
今年下半年开展技师聘任单位的技师聘任工作,争取于11月底前完成。
(三)我部整个技师聘任工作,大体于1988年上半年完成。
十二、技师聘任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单位务必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审慎行事,健康稳妥地搞好技师考核评审和聘任工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苏政办发〔2008〕93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办法(试行)》、《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制度(试行)》、《江苏省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八月三十日

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和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第三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注重实效、促进工作的原则。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实行分级负责制度。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全省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对省政府各部门及各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各市、县(市、区)政府办公室(厅)负责本行政区域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一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
第五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的标准是: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责任明确;公开内容符合规定,更新及时;公开形式实用有效,方便公众;公开制度完善,执行到位;监督机制健全,责任追究落实;公开效果显著,群众评价满意。
第六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推进情况。包括组织领导、机构人员、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包括公开目录、公开指南编制情况;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发布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受理、答复情况;保密审查制度执行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编制及发布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情况。包括政府公报、政府网站等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情况;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建设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情况。包括举报、投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处理以及应对情况;实行责任追究的情况;对本级政府部门和下级政府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情况。
第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
第八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采取平时检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核采取随机的方式,定期考核一般每年组织一次或者与政务公开考核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于年底或次年初进行,考核结果于3月底前公布。
第九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定期考核的基本程序是:
(一)各级政府办公室(厅)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组。
(二)根据考核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考核方案并提前下发。
(三)被考核部门根据考核要求进行自查,并形成书面材料报本级政府办公室(厅)。
(四)考核组采取听取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检查、综合评议等方式,对被考核部门进行全面考核。
(五)考核组综合平时检查与定期考核情况,提出初步考核意见,确定考核等次,经本级政府办公室(厅)审定后,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对象。
第十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纳入部门行政效能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一条 各市、县(市、区)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效进行,加强对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简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教育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过错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责任:
(一)不及时编制、公布、更新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二)未按照法定的公开范围公开政府信息或者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三)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公开政府信息或者不及时更新已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四)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要求提供政府信息的申请,无正当理由不受理,或者对应当提供的政府信息不提供的;
(五)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程序的;
(六)未建立健全保密审查机制,不履行保密审查义务的;
(七)违反规定收取费用或者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八)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不真实或者虚假公开的;
(九)拒绝、阻挠、干扰依法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或者不落实监督检查决定、要求的;
(十)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条 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的方式,包括: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改正;
(三)通报批评;
(四)行政处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前款所列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第六条 行政机关违反信息公开规定,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根据职责和权限,按照以下规定追究责任:
(一)情节较轻的,责令改正,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诫勉谈话;
(二)情节较重的,责令改正,必要时给予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条 有关责任人员包括:
(一)在职责范围内,对直接负责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并对造成的影响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工作人员;
(二)在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并对造成的影响或者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人员;
(三)在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并对造成的影响或者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领导人员。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问题发生后,主动配合调查处理的;
(二)及时改正错误的;
(三)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或者有效避免社会不良影响发生或者扩大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推卸、转嫁责任的;
(二)干扰、妨碍调查处理,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损失或者不良影响发生或者扩大的;
(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一年内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应予追究责任的情形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实施责任追究,应当充分听取有关责任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有关责任人员对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也可以直接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提出申诉。在申请复核或者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对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违反信息公开工作规定的行为,参照本办法追究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审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第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以下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一)认为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条例》第九条规定主动公开而没有公开的;
(二)依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不予公开的;
(三)认为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违反《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侵犯其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四)认为行政机关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公开的;
(五)依照《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认为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相关的信息记录不准确申请更正,行政机关不予更正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提供政府信息违法收取费用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未公开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自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五条 申请人不服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超过法定期限,但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行政行为确系违法或者不当的,复议机关可以依照职权责令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或者履行职责。
第六条 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告知其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申请期限。
第七条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当场制作行政复议申请笔录交申请人核对或者向申请人宣读,由申请人签字确认。
第八条 申请人书面申请行政复议的,应当在行政行复议申请书中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基本情况;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
(三)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四)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五)申请行政复议的日期。
第九条 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法定职责的,应当提供曾经要求被申请人公开政府信息而被申请人未履行的证明材料。
第十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积极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政府信息公开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行政复议申请。除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申请条件的,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受理。
第十一条 行政复议机关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受理条件,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除前款规定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二条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
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申请人能够证明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十四条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着重合理性审查。
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第十五条 被申请人未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六条 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法定职责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发现该政府信息公开不是被申请人法定职责或者在受理前被申请人已公开政府信息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决定驳回行政复议申请。
第十七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第十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印章。
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十九条 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制度(试行)

为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社会监督,更好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充分发挥政府信息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必须坚持群众参与、客观公正、注重实效、促进工作的原则。
三、评议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公开内容:依照《条例》的规定,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准确。
(二)公开形式:公开形式是否便捷有效,是否方便公众获取。
(三)公开程序和时限:公开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时限要求及时公开。
(四)公开制度:公开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否规范健全并落实到位。
(五)公开效果:是否得到基层和公众的认可,是否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评议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公众评议:根据评议内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其他渠道公布,供公众评议。
(二)代表评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社会监督员和群众代表等进行评议。
五、评议等次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评议结果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评议活动由各级政府办公室(厅)组织实施。评议活动一般每年组织一次,评议情况须及时报上一级政府办公室(厅)。评议结果应书面反馈被评议单位,并采取适当形式通报。
七、对评议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应及时进行整改;未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力的,按《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试行)》的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整改情况以网上公告、寄发函件、上门走访等方式进行反馈。
八、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的社会评议,参照本制度执行。
九、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试行)

为保证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一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简称行政机关)。
二、行政机关发布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遵循“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依据职权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和本省有关规定对政府信息发布主体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生成的需对外公布的政府信息,由组织生成该信息的单位负责向公众公开,其他单位不得对该信息进行发布。对于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发文产生的政府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申请获取该政府信息。
四、行政机关发布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需要审批的政府信息,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报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批,未经审批的信息不得发布。
五、拟发布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工作内容,发布后可能对其工作产生影响的,拟公开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在信息发布前向所涉及单位书面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的行政机关应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回复;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的,视为同意公开该政府信息;回复不同意的,拟发布机关认为仍需公开的,应报请同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六、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发布协调,参照本制度执行。
七、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四日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商务部

  为了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就业工作积极应对挑战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面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妥善解决了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并在推进城乡统筹、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颁布实施,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专栏1 “十一五”时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指标/项目 2005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实现情况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4200〕 〔4500〕 〔577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2 5 4.1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000〕 〔4500〕 〔4500〕
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亿人) 7.46 / 7.61
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44.8∶23.8∶31.4 / 36.7∶28.7∶34.6
全国农民工总量(亿人) / / 2.42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4196 / 4686①
注:〔〕表示五年累计数;①为2008年末数据。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就业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三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进一步明确任务和方向,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2.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3.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就业工作。
  4.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三)发展目标。
  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
  2.有效控制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将失业人员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使平均失业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化。
  3.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
  4.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专栏2 “十二五”时期就业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5771〕 〔45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1 <5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500〕 〔4000〕
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2863 3400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4686① 6800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65 90
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50 80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率(%) 12.5 >13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80 90
注:“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为预期性指标;〔〕表示五年累计数;①为2008年末数据。


  5.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部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6.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乡镇(街道)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企业、街道、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完成,仲裁结案率达到90%。
  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1.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评估对就业的影响,注意防范失业风险。不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支持,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多元投入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
  2.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加快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注重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及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时,兼顾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稳中有升;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3.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严格规范收费行为,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4.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家庭服务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从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企业开办、融资、品牌建设等方面支持家庭服务企业发展。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家庭服务业千户百强创建活动,树立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加快制定相应的劳动用工政策及劳动标准,规范对从事家庭服务人员的管理,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1.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就业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就业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
  2.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3.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实体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落实促进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财税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建立政策监测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策落实效果。
  4.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将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作为制定进出口政策,以及处理贸易争端的重要依据。积极支持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行业和企业,对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企业,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失业。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5.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在小型微型企业就业、临时性就业以及其他形式的灵活就业,完善与此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制度,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流动就业或转换工作岗位提供支持,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三)统筹做好城乡、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1.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就业质量;指导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2.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更加关注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长期失业青年的援助力度。大力发展适合青年和各类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专栏3 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

01 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
02 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职业培
  训和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03 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强化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帮扶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04 基层就业项目。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
  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项
  目。

  3.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快建设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的生产和就业门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并落实创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稳定转移。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积极稳妥地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4.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纳入本地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整体规划,统筹考虑企业退出与保障职工权益,健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协调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多途径、多渠道安置职工。完善扶持和资金投入政策,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扶持企业开展职工转岗转业培训,稳定就业,减少失业。
  5.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为部分地区率先实现充分就业奠定基础。全面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大对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残疾人集中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帮扶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推动残疾人在社区服务业、城市便民服务网点就业。建立与残联组织联合开展就业援助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继续做好妇女就业工作。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并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继续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实施万名专家下基层服务行动计划。统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评价办法。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健全面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2.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强化职业培训。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培训管理,整合培训资源,健全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依托一批具有较高培训质量、与就业紧密结合,并能在当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培训机构,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3.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及高技能领军人才,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专栏4 人力资源开发重大工程

01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继
  续教育基地,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02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1)高级技师培训。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作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
  精湛技艺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2)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地区和重点行业的技能传递与扩散网络,建立较为完
  善的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价值实现及代际传承机制。
03 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实训工作。在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地(市)级以上城市,建立
  一批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各类人员提供公益性、示范性技能训练和鉴定服务,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和技能素质训练,特别是急需紧缺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开展专业化创业培训。

  (五)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1.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2.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不断丰富就业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和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就业需求预测,有效引导教育和培训,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
  3.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化服务产业逐步壮大,服务社会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明显提升。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实施品牌推进战略,打造一批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完善人力资源服务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扩大服务供给。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鼓励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专栏5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行动计划

01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行动。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
  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重点帮助
  就业困难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
02 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预警工程。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就业失业信息监测网
  络,完善就业信息统计和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开展就业需求预测,适时发布就业需求和失业预警信
  息。

  (六)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
  1.建立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准确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探索实行失业预警制度,加强预警预测,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
  2.建立健全失业预防和调控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制定应对预案,采取切实措施,保持就业稳定并将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培训、指导、服务、援助等就业准备活动中,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分散失业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1.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标准,大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实效性。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依托三方机制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2.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

专栏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计划

01 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动标准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评估现有劳动标准实施状况,开展劳
  动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劳动标准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平台建设。
02 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掌握并定期发布不同职位劳动者的薪酬和企业人
  工成本信息,为加强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提供支持,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八)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1.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制建设。加强巡视检查工作,增强专项检查针对性,提高投诉举报处理时效性,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提高监察执法效能。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刑事案件移送制度和案件办理协查制度。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覆盖省、市、县和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推进监察机构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专职监察员培训,发展监察协管员队伍。
  2.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牵头负责专项规划的实施、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规划实施工作合力。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本规划的部署,结合实际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政策体系,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手段。加强就业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政策前瞻性研究,推动科研创新及成果运用,为就业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实施提升公共就业综合服务能力的重大项目,将就业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有机结合,提升就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就业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就业培训等公共信息服务,建立跨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共享、协同机制。推动就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专栏7 公共就业综合服务重大工程

01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县、乡两级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开展
  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和调解仲裁、劳务输出等服务以及面向农民工的
  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待遇核发、关系转移等经办服务。街道(乡镇)服务
  站、行政村(社区)服务窗口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02 省、地(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地(市)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
  改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的条件,强化包括农民
  工在内的各类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加强监测评估,营造良好氛围。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各地规划实施进展,加强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做好年度计划、地方规划与本规划目标任务的衔接。开展广泛宣传,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动员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就业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